4.12.07

與青年戲劇工作者的一次「深情交會」

創作《過‧渡》,最大的挑戰源自一群青年演員和演藝學院科藝院學生。原先是一個「青年戲劇家計劃」,但想深一層,「青年計劃」或某程度上標誌著一種「排斥效應」(exclusion effect),將自身「年長的經驗」變成「權力把玩」,將「青年」理所當然的安放於「社會建制策略設定範疇」以內,實在是自大自私而不公!社會,本來就包容著不同年紀和背境的人;人生,只是在不同時間維度遊過身邊的「人物交錯事件」。何用強加「青年」而抹煞其參與創作的自由「年輕個性」?

時,間,隨「人為管道」拉扯,每失卻了自然生態的碰觸軌跡,致令人生將短暫的歲月作「分期類比」,按階段分拆其「經驗價值」,委實相當狹藝。誠然,「經驗」意味著一種生命體驗的濾化,按年紀增長,運混算著、連繫著多元而複雜的「過渡時空」;它不但按特定地源和時代的人事價值,牽纏著、孕育著與之相關或抗衡的「物理人生」,從而引申出連鎖性的精神意識。但假如將「經驗」的概念引申至人類文化傳承的領域思考,人的肉身(包括其附屬的生物基因)又豈止是生死間短暫光景的構成?在千萬年的物理演變(evolution)過程中,「青年」,意味著是自己「經驗」以外不停更新著的生命源體,隱喻著他底循「進化」(或「退化」)的社會體系間,滑入連接而蛻變著的生物過程,當中承載著的「替換契機」,等待比自己更形豐饒多姿的生命碰觸。起碼,從生物基因存碼上來說,青年人身懷的「物理數據」,理應超越「中年人」或「老年人」的「經驗想像」,其中可能蘊涵著的「未知數」,實屬任何社會發展的「寶藏」,豈容簡單化按其年紀而輕視之?

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多強化著社會「管治式」的「架構策略」,借「經驗」為名,駕控著年輕人的好奇,以「奴化政策」磨勘著他底本來銳利的鬥志。教和學從來不善相長:前者每意味著一種「掌控權力資源」的「對核工作」,獨欠奉「春風化雨」的靈修妙著;後者遂早學會「聽令執行」而丟掉尋根究底的好奇。在循環不息欠缺反思的「權力誤差」和維護著「慣性接收」的拘役下,學習每變成「奴性的訓練」,強烈欠奉批判思考和磨合筋骨的鍛鍊。

今日香港的演藝培訓,不斷把表演藝術教育視作為純粹「演藝工種」的培植意識,致令「山頭主義」中「行頭輩出」,各按其「服務領域」的「服務守則」,妄想給假想著的「藝術」進行「分件裝嵌」或「拆卸」!「職工培訓」的「按部門分拆分嵌」的價值,深蝕今日演藝界骨頭!作為集體性表演藝術創作,獨欠「集體互動互濟」的個性,一切服膺「權力單位」的「美麗想像」。二十多年的「泛迪士尼式主題表演」科藝教育政策,在年輕人還未摸透「藝術為何物」之前,已分工分種作配件式培植「服務員」,嚴重剝削了青年人意欲立體認識世界、求知向學的心機。

這次邀請了香港演藝學院科藝院的同學參與創作,其中包括道具創作、音響設計及舞台設計系的同學。據多年來畢業同學的「經驗分享」,「三個部門」很容易變成「服務部」,為其他學院製作提供「專業服務」。課程和訓練間,鮮有與導演或編舞一起直接參與創作,以不同導向影響「說故事」的藝術。這次「實習計劃」是希望給同學一次一起直接集體介入創作的實證經驗,透過一起圍讀、生命故事分享、排演工作坊等,對劇本及演出作出獨立詮釋,借特殊物件、物理、光影及音象作媒,影響著我和眾演員如何在表演上與之「交接」,建立「十一次夢幻式對碰」!

道具創作的同學,因應他們對文本閱讀及工作坊分享經驗的過渡中,創作了超乎我想像的「奇異物體」。初時真的不知「如何接招」,直至排練中期,他們的「雞毛盆栽」、「拉尺牌坊」、「鐵石裝置」和「魔術膠貼」等從戲劇中悟釋的、深具寓意的「非一般道具設計」,啟發我對不少場景的生命想像,亦直接介入了「戲劇語言」的凝造。

音響設計同學從錄音、混音、音源選擇以至音樂運用,在是次強調「故事詮釋」和「與表演者互動互扣」的基調下,他們首次主導及學習如何掌握著「夢境節奏」及「人物心域」的塑造,其中不單提供了多元的創作意像,更最後影響我對整個舞台裝置的思考。舞台中心,垂吊著一串串的小型揚聲器,全是同學的想像,隱若成為「異見人士」被包紮著「靜待發聲」的聲音,其象意呼之欲出。

佈景及服裝設計系同學首次不用在排演前「交圖則」,集中學習觀察「活動的身體」所散發的能量和內涵,從中理解戲劇設計背後可如何「參與」說故事。看戲變成是尋找「設計導向」的重要經驗,最後跳出「佈景及服裝」的框架範疇,以燈光設計介入「思考空間」,從中重構整體故事風格及呈現的可能形態。

此外,還有一個前戲劇學院的表演系同學,透過「地勤工作」,清理紊亂的表演思緒,執拾生命間虛無的想像,把腳步還原著地,學習生命步伐的可能色澤。在漫天混雜的符碼底下,重新體味安放生命的可能規律,給日後尋找可踏穩腳步的台階。

青年應多情,身體裡外亦不甘任何阻塞著尋向的脈動,有甚麼比實證學習行動來得更真實?創作交會,是每天每人每事每物間碰撞出來的靈妙,啟蒙著心域的擴張。他們深藏著的可以是無盡的創造力,只盼在「又一次被人家打沉」之前,練得一身柔剛並束的功夫,迎接未來的挑戰。最少,他們的存在,不斷提醒我:心裡應永遠保持年輕的活力,與之一起學習「要輸得起」!更應要懂得「放下身段」,一起重構「新生代的國度」,真箇學習與時並進之珍妙!

何應豐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一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