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07

也談「機器」、「教育」和「缺席的表示」

- 回應友梅Machines and the Absence of Expression及Machine and Education兩篇文字

兩年前,認識了一位青年朋友。他話不多,說時亦經常「詞」不達意。他面目驟眼呆滯,鮮見多樣表情。他擁有粗豪而密茂的毛髮,間中卻真的喜愛剃頭和剃眼眉,就連鬚根也刮得乾淨,面貌白得嚇人,有人笑他仿似「天外來客」。他曾向我分享一個上吊的真實經驗:自己關上門,偷偷認真一嘗「懸吊身體」的滋味,幾乎沒命。縱是「鬼門關」,他坦言享受垂吊一刻的「身體感覺」。對他來說,「自殺」是一種「美」,也可能是一種生命裡追求「終極經驗」的「表示」(expression)。

他一直給我一份很自在的感覺……

或許對一般人來說,這位朋友的腦袋一定「有問題」,應見「社工」,接受「心理輔導」;而我作為「朋友」,更有「道德責任」,「矯正」他的「歪念」。論前者,他已有一位曾在懲教署工作的父親,自小便仿同一位「貼身的社工」成長,受他直接「管理」;後者的我,亦不自覺需要有甚麼「道德包袱」。念的因由,又豈是三言兩語的事!能如此與朋友分享生命事件(event),一樂也。他的生命故事,給我不少重新估量「身體概念」和「生命價值」的思考。

對這位朋友而言,或許「身體」早被看成一種「考察生命感」的「物體」(object),也是了解存在生命的「主體課題」(subject)。垂吊是「考察」(examination)的行動,以將身體作為「他物」(the other)般驗證,閱讀「自身」於其中,也是他對生命探究的「表示」。當假借連串似已「設定無誤」的「道德價值」去看這位朋友的「異行」,很容易陷入僵化的「意識殘局」,假設著生命中「理所當然」的「物之所以」。身體,究是何物?意識,可不是身體(或物體)和世界「交媾」間的「本質活動」(或有人將之看成是延展出來的「副作用」,也是僅有的、卑微的「欲望表徵」)?箇中審思,誰真正「缺席」於「表示」的展現過程,陷「情」「理」於籠統的「普遍概念」(generalization)之中?

吊詭的是:在有限人生中,「普遍概念」確實侵蝕著大部份人的意識體系,影響著生活中不少抉擇!(但我們又多數不願承認,堅持「獨立思考」的「完整性」!)確實能恆常地仔細驗證及探究特殊時空及文化構層下的「意識」表徵,恐怕了無幾人!在爭相肯定「自我價值」之前,或許其中「出路」,唯追溯不同時空下「普遍概念」演化的來由,梳理「缺席的觀點」!

身體,嚴格來說委實也是一種「機器」(machine),以有機的「生物機制」(biological devices),沿時空轉移,引申能量變動(energy modification)。在基因工程學上來說,身體部份(body parts)早可給「專家們」進行複製研究,以滿足日後「零件替換」的需要。一日我們身邊走過的,或許是另一隻複製「多莉」(dolly)的「動物化身」!隨量子物理學的發展步伐,已延伸至多元領域(包括量子思維 quantum mind 和量子電腦 quantum computer)的研究,給身體植入人工智能晶片的年代或許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科幻電影《人工智能》(A.I.)所描繪的世界,或已指日可待!那個時候,「教育」這副「機制」的「意義」亦將完全改寫。但此間教育這「身體機器」的源頭,難免是源自「調較慾望」,在萬物存有的「不定性」中,試圖假設大多數人可觀察到的現象(phenomena)和可接受的道德情理(moral reasoning),「保障」機器「持續運作」的延伸!連串「價值體系」和「機動方法」的推銷,或只是方便機器運動的「宏觀調控術」!

細胞,天賦一種內在機制,不斷循生機調節進化,按物理條件和周遭環境,生生不息地啟動循環對應系統,以存延續(或中斷)生命的機遇。如基因學者 Richard Dawkins 所言:人的軀殼,聊是一個保護細胞基因存活的皮囊,一切身體運動(包括智能的、物件導向的)早已是一種細胞間「集體」意識網絡自我推動著的「物理動力」。思想,只是一種完善機制的「生化能量運動」,各按基本及特殊需要,調整著細胞「代代相傳」的出路。身體的「道德」,可不是如此「機制世代」運應下的「副產品」,承「結社」、「立國」等軌道上的「社會機器」(social machine)及「國家機器」(state machine),順社會或國家「概念」之名,擴大「存活機制」的機會率罷了?在如此價值空間下,「身體」的「機件行動」引發出來的「表示」,又應如何詮釋?

當「教育的本質」仍是各文化領域下大眾議論紛紛的課題,當當權者仍深信可以「學校制度」(schooling system)引申對人的「價值培育」,令「權力體系」得以持續,「執教者」的「方法」、「個性」、「態度」、「信念」和「價值取向」,所起動的連串「身體機活反應」,實在不可不重新仔細考察。不少人仍恐懼「落候」於被假設認定的「群集價值」,身體的脈動,早開始學習放棄尋找另類空間(alternatives),默默容讓身體安全複製被認可的表達方式,像阿瑟米勒在《推銷員之死》(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中描寫的威利(Willie),三番向兒子肯定「受愛戴」(being well-like)的重要性,假定了生活裡能令人對「身體形態」受落的「有效生存條件」。如此身體,其中「缺席的表示」又是甚麼?

當父母給兒子買了一部手提電子遊戲機,發現他因此大量減少發問的次數(最少也減低了他「四圍走」的「焦燥」),可有想過:兒子在適應虛擬世界的網路活動的同時,身體的「機活」亦隨「現實場景」的焦距轉移,一方面進駐「電子世界的反應及邏輯領空」,另一方面亦同時「收起正相應大量縮窄活動機遇的身體組件」,究竟面對這過渡性的「能量轉替」過程中,身體的「本質」起了怎樣微妙的變化?其「活動記錄」亦可因此隨之引發出不同形式的「表示」?前者與後者又各牽引著怎樣的「教育軌跡」?當父母又再怨言兒子過份沉溺於「網路世界」,父母缺席於認識其中所以的同時,兩代身體運轉的「生理時鐘」,已跌入了嚴重的文化落差,各自表述生命現實的座點……

究應如何面向過渡的「文化落差」?每日媒體上的「製造民意」似從未缺席,挪移著「假設技倆」,建構「支配認同」(manipulating consent)的籌碼!「圖繪緘默」(painting silence)或許已成為不少「權力機制」的「較慾」指標!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現實」,總挾著全球化的「組織人語」,強作「普遍認受」的「道德表述」!身體,在電子世界裡恐怕已成為可「集體宏調」的機件,隨時候「命」按「掣」!

電子網絡或許是一種累集經年的人類文明「存活經驗」的「延伸物質」,透過自然模倣及連連假借考證中所引申出來的一種物理現象,它也是一種微妙「生態」的折射,一種體現人類建構或引用知識的「處擬表示」( virtual expression)。身體細胞基因的「網絡版塊」確細密精妙,透過箇中的發現而借鑑「複制」的「產物」,或許正開始進駐另一個不再是難以想像的「新紀元」。倒轉過來,一系列「產物」循物理量子學的推進和開拓,已形成了另一個急速倍增、超越人類累集的「身體紀律」的物理進化程序,身體思維在未及重組之前,其「過渡期」間的生態表徵又應如何閱讀和理解? 當發展的「過渡週期」愈見短暫,身體經年累習的物理慣性,又理應如何能合理追上這急速的變遷?

如此類推,我的朋友那日垂吊著「身體」,箇中又是怎樣的啟示?藝術行動?他的思考尺度也許循電子世界資訊開放的情景下,腦細胞的發展,超乎了一般仍按三、四十年來慣性分析事理的想像。當萬物能頃刻循電子網路發出既多元、亦密而雜的訊號,年幼的腦袋,已及早相應運作,超越了以「文字主導」的教育邏輯,進駐網路上的「仿自主」空間,重新自訂身體的價值觀……

對我來說,「藝術」不是甚麼彈琴繪畫或排戲的「賣藝技倆」。它如科學家用於研究的「顯微鏡」,按特定鏡片結構,觀人觀物,以釋當前仍難似完全徹底理解的生物及物理表徵,從中尋覓啟示,反思萬象一二於當下!各自修行,定有不一樣具時間性及地域性的發現,引申行動其中罷了。箇中「道」「德」,各安其行而悟!或許,所謂「藝術行動」,一概似俳優之戲,志無宿憂了了!

一切回歸物之本源,其理盡現!在短暫人生中,物理從沒有「缺席的表示」,有的是你我「有限視界」,局部規劃著視聽感官的落點,從中再思考!


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七

突然又墜落

總會這樣......
偶爾又會有著空洞洞的感覺......
是這個城市的冰冷吹不散悶熱,還是我心中的苦澀抹不掉蒼涼?

被困,是狹小的空間,是自由,是喜悅,是遊戲,是出路。
呆坐著一個人,面對三個身體,會是怎麼辦?應該...安靜地感受身體裏血液澎湃的運轉,多麼美妙的聲音。

進入自己,才看見自己,才聽見那陌生的聲音...


半夜在城市,走著走著,突然才感到自己存在,確確實實,就在這裏...開懷也!
今天起來,卻突然又墜落...

30.8.07

四人行不行

假如三人成「众」,四人可成甚麼?可行處,其道于何?

難過,難渡!

各自有源,四方各有「想做」和「不想做」的東西。四,成「幫」,更可合「院」成「班」,卻又非「整個世界」。萬一其中三人(「众」)「瞎」了又如何?(餘下的「少數民族」,其聲豈不震天?)四,可平調,沿「方城」規劃「章法」,卻又似各自同時等待著一個暗號,疏通頃自閉塞的「交道」。四,本各不像,唯借四聲結陣,以防信任崩潰,難以面對「五裂」之時!四,可意詩,以四海萬象,弄絃指間,解放自身於重重構建的「監牢」。

時,何空?四人,怎自在?地,早給蔓延著的電子網路封閉,潛伏著發病的細菌……

他,四十八,心向靜,卻腰患纏身,鬚根發白……
他,三十二,身重如山,卻欲跨嶺看他山風景……
他,二十九,家教守正不阿,卻順天未應;腳筋,易抽搐……
她,已過三十,人家屢勸:「是時候有一番作為!」心,卻翻起片片白色……

生命裡的監籠,可真是盲人的國度?

台,沒歌沒舞。四人,眼窩裡掉出來的可真空蕩?行,可不由徑;徑,頃自個兒給人家眼色打散?空間,人間,此間,其「數」可用十指數完?人的腳步眼界,早頃自劃著一張生命圖則,儘管何其荒謬!你我「距離」,又應怎量度?

聲音,或暗藏文字的格式裡;縱謹言慎行,弱點每因未排放廢物,容雜思淤塞喉管……

聲,其音何處來、何處溜?重,疊,究三言兩語可變患難之交?四重而不奏,只因身體某角落填著無可抑制的迫切?你說「來過」、「去過」,究是「偶然發現」或只是「惑心常態」?「錯過」,又頃自走回原地,重探「奇聲」?

學問,於每音每步間,檢疫「時過境遷」?重構語景,可有新發現?靜默,可像某時某地遇上過「可怕的髒亂」,一次又一次偷襲不知名狀的心肝?又一次四出尋訪,「問」之所以,聲探物象的元形?行,不行,也許只是一種心脈或呼吸的節奏,何用爭執!

雲煙事,其聲必雜而亂;房間事,仍看門窗規格。牆頭掛上誰家思緒?迴步間,都是懺悔的回音?一輩子老執著人家口邊溜出的誑言,一輩子老注視著人家眼睛深處的虛空,如何給人生擺渡?靜默中,到處是放屁之聲;聲浪裡,又似亮出刀光劍影。怎消化一輩子拈上的愚昧?四出搜捕,聊是鬼吼鬼叫,偷窺著人家的漏洞?

大聲呼喊:「救救我們罷!」還來得及?人性,情勢從來急、疾、遲、緩難料!四人,八步,聲挪移;世界,還不是亂哄哄?(不一定,聊是阻擋不了眼睛的落點!)

不規則的可不是我?(後果,卻總想叫人負擔……)

界裡界外,難以為繼的流氓,手裡總挾著鎗,對準任何有意違抗的人:「誰也不准講話!」烏台詩案1從未了,綠島2囚室依舊;蘇柏寃獄古尤新,秦城關外,迷踪堪虞!四捨,五常難入!不入,委實又如何?反正從來姿態扭捏!一朝,盡四大皆空!

軸之裡外,其表象(expression)多樣,其心總歸物之本源。相,或「倒」四「顛」三,或「低」三「下」四,就是「丟」三「忘」四也無不可,箇中似不斷變種,「調」三「斡」四或「詐」四「狂」三;縱橫處,可「四面見光」或「四面楚歌」。軸之「教育」,或可事無大小,其表演方寸卻影響深遠。沿軸相覷,環觀八舍,盡鼎沸眼光聲浪,鮮見昇平象?八節四時,色天四空。

物質軸外,其聲盡非想處處,一遍空蕩蕩!

行,量心!不行,也量心!四維不用張,四方旨自在。只是,在此之前,可悟之隅,何止四個角落?



1 “烏台詩案”是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引自太平洋Flash劇場小品歷史劇《烏台詩案》簡介)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xp/0703/984576.html

2 1968年1月台灣學者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作者)因翻譯大力水手(popeye)漫畫,文中提及卜派流落至一個豐饒小島而樂不思蜀。遭國民黨政府曲解為暗諷蔣介石,以「挑撥人民與政府感情」之名義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並囚於綠島。(節錄自維基百科“文字獄"篇: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AD%97%E7%8D%84&variant=zh-hk

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六

29.8.07

Machines and the absence of expression

(Yomei Shaw)
I'm not sure if this is related, so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if you think it's not. .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internet a lot recently. As HYF has mentioned this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wa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learnt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the below writing I refer to an avatar (a 3D character which the user can design and alter) which I've acquired recently at IMVU, I will talk more specifical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 bodies in another post.

Machines and the absence of expression

When I was young I was often told to express myself more, to talk more, to talk louder, to say what I was thinking, to smile, to laugh, to be outgoing. I was told my face was like a stone. I was taught thus to fear the absence of expression.

My speech has been remolded by the teachers at school, the director told me to give my voice more warmth, my friend told me I need to loosen up and show my emotions more. What is warmth, what are emotions? I don’t have emotions.

Yes you do, everyone has emotions, said my friend. Don’t you ever laugh, cry, get angry?

Of course I get angry. But not in front of you. It’s not polite to show anger in public. Who wants to see unhappiness all the time, if that’s how I really feel? I have strong emotions sometimes, but they’re not the desirable ones. The rest of the time, I have no emotions. I’m just there. What’s wrong with just existing without emotion?

My theory is perhaps people are afraid of the absence of expression. Expression and emotion are the signs of thought, of humanity. This is what is supposed to separate us from robots and dolls. An automaton cannot seduce; computers cannot play Chopin nocturnes movingly. Only humans can do these things.

But what happens when robots and computers become a part of us? Is the artificial limb not a part of me once I attach it to my body? Can I not endow my avatar with life so she can become a human expression of me, my soul?

Is it wrong for me to acknowledge that she is better at expressing herself according to the norms of human expression than I am?

Humans think they ought to be the masters of their machines, so I must keep my dangerous secret: how I’m bewitched, completely given in to admiration of my avatar, I’m in her power.

education and expression

(Yomei Shaw)

This is a response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education last meeting--triggered by HYF's comment about what a struggle it is to unlearn the habits that education gives us, that education binds and restricts the natural impulses of the student. Maybe I can take this a bit further to point out that generally, the assumption is that education 1) muffles creativity and 2) teaches students NOT to express themselves.

If I recall correctly there was an example raised about how in kindergarten we are taught to control our bodies and to sit still. Then by the time we grow up, we no longer 'know' how to move freely.

Maybe education tends to be a popular target to blame for the inexpressivenes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m sure that the above example is also true of my experience, but I'd also like to point out how education (and the adult world) imposes the demand for 'expression' on us.

I grew up in the States so I don't know what it would be like in HK or China (welcome others to comment on this, I'm curious). But I have a rather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on expression. I must confess that I have a deep resentment against being told that I am not 'expressive' enough (a comment which I still get now and again, but which I've learned to ignore), because all throughout my life this is what my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e tried to change in me. In order to push me to be more expressive and open, I've been put through all sorts of performing arts training ever since very young--piano, ballet, theatre camp. In piano particularly the pressure to perform expressively is very high. The program that I did was rather different than the way most kids seem to learn here in HK--not exam based, instead we have to participate in a very formal recital every term and of course, every chinese parent's favorite worst nightmare, piano competitions.

I'm not bitter but very grateful for those experiences, they were tough but it has given me a lot. I just think it is ironic how the training may have changed me. . . perhaps not in the way my parents intended at all. They may have thought intensive music training makes you a more well-rounded, expressive person. In my case, it may have led to overspecialization. . I'm very sensitive to music, and highly expressive on the piano and anything related to rhythm, but perhaps it has made me even more 'cold' and 'inexpressive' personally.

So what's the moral. . . MAKING YOUR CHILD INTO AN ARTISTIC PRODIGY WILL NOT MAKE THEM A BETTER PERSON? I'd be very happy if anyone wants to counter this argument or relate their own experiences. .

戲渡‧1





















290807排練場影像放送‧瘋子攝影

27.8.07

身體的想法

假如「健康觀念」是現今世界最暢銷的「商業類型」,究竟我們的「健康」出了甚麼問題?其「觀」「念」早放棄了些甚麼?當不斷強調「重建生命」的大前提下,意味著生命因「病」而急需「修補」?病從何而起?心靈為何要「解放」?「受傷」理應如何「治愈」?可有「靈丹妙藥」,接通我的神秘能量?

身體,在生死之間,如何陷入細微末節的煩亂,自慚形穢於連串自建的監牢,忘記了解「上帝的想法」?

祂或許根本沒有「想」,只有「法」?

想,即用「心」觀「木」。木,物也,本源之意。開始時,世界只有物,後才有生命。木,以「綠」現「生」。木枯,色澤變黃,等待下一次循環更生的週期。生命,是一種回應大地之歌。身,體,過渡其中,沿源啟動,冥想於當下!

只是在「石屎森林」的香港成長,「商城」背後獨缺大地春回之氣,怎有「觀木」之心?

「想」,恐怕是過眼煙雲事? 從不上心!

法,「去」「水」?或是「水」之「去」向?生命從水開始,萬變其中,其「法」自然。何來只有「水」而沒「向」?或有「向」而無「水」?法,就是自然世界運行的「本來」。

今日你我所「執」之「法」,其「針」何向?以「丸」謀「幸」,其「症」怎思量? (當「法」只依從利潤率的高低而按「捕」(或「保」)就「班」,其「向」每靠掌權者的刀,看「鋒」使「利」,其「執」又是怎麼回事?「丸」,必毒。何「幸」之有?)

假如呼吸是生命的重要氣色,更意味著一種「季節」的節奏,在呼吸擴張和收縮之間,我們的心可真有隨之舒展和收縮?在「季節失調」(或是全方位自動空調)的日子裡,「靈修」的「功課」究竟像是一齣尋找生命蹤影的「荒誕劇」,企圖培育一種「失衡呼吸」外的「矯型術」!當各按「專家們」的主控範疇內,按「法」呼吸,其「呼」何如?其「吸」何世?氣色,早沒生命的詩意……

假如劇場是一個解剖生命的「身體法場」,其「法」應順「水」,悟道其中!身體,按情發願。情,是一種「向綠」(青也)的心思,其「願」,「原」於每「頁」(葉)栽種的發現,明德見性。

身體,因日夕築建的「柵欄」而見「症」。在柵欄未起之先,其原有功量深值重溫。當柵之「冊」無「木」之見,其「欄」必一日倒塌,難以「保護」假想的城池。「違規攀越」欄柵者,被視為不「法」之徒,但可未弄清柵欄裡外,究何已變成垃圾場,又「法」何足惜!

當身體的臉孔,默默早連上千萬網線,操控著表徵的法道,一切似在不自覺(或太自覺)間沉溺在喋喋不休地等待按鈕回應的焦燥思緒下,其「臉」怎僉謀?因其肉身已不能自己!眾「孔」之下,其「穴」由何?其「孔」若通達,何用孔急於求「應」之先?身之所想,其「想」需材;體之所法,其「法」未通!又怎知病究根除之道?

身體若物,必知物之性。呼吸的空間,其「物」本無怨恨。當每日活動運轉在苦無「意」無「義」(或太多專家說的意義)的空洞底下,其「物」怎有生機?健康是一種對「物物」相互連系的察覺力,箇中不用教條管轄,只應「互動」而生「機活」,其「意」在水,其「向」順兩極磁場運轉,連系星辰。身和體,息息相關相通;「絡」「器」本相容,其「身」自冥想,聆聽天地而立命。

一日,想無可想,或已心明見性,何用再想?一日,法無可法,因法道四周,無處不可為,何用執法所終?身體,是一個自然想法的容器,聯繫大地四方;容器之內,行星滿佈,相互連結著一個小宇宙,無欲則剛!

人的故事,多從身體的監牢開始……


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五

影渡‧37


瘋子影拾/噪音

26.8.07

景觀3:身體

我不知道「身」的「體」感應從何說起。「體」,或早從單細胞的存活開始,順時空易轉間成形的種種際遇,轉化成「人體經驗」,其「身」「心」「體」「面」,不停與萬物互動,啟迪著、衍生著不同的「感應」,從中汲取的經驗,展現著連串的生命意態……

誰說這是演員獨有的?

身體,是一個經驗的載體。生命過程裡,箇中的勞累、苦悶、喜悅、哀愁、興奮、煩厭、仇恨等,恐怕是不定而永恆的,按際會風雲而浮動著;「情緒色澤」,透過特殊生活節奏和能量,反映著連串特定的、凝聚的、不停蛻變的建構著種種人與物「關」「係」:關,隨心智及經驗的演變,可跨可越,可封可閉;係,隨情理抉擇的行動領域,可連可結,可泣可斷。身體,肯定是一條「變色龍」!

物變,身變;心變,幻變。其體,若谷! 其身,難料!

身體,有形有式,有能有量,更有動靜的節奏。
觀形,其點何起?其線何向?其面何切?其體何格?其意若忘?
觀式,動靜有別。左觀右觀中觀橫觀不及綜觀或微觀!式式有行,其質若窮?

一切早種於自然 !

身,其物何也?綜觀身分身價身家身心身懷身首還看身軀結集意識的解構! 此乃及後之文化產物!

體,「骨」之「豊」乎?骨,其絡何構?豊,其器何由?大「體」之上,其觀若虛若實;大「體」之下,其觀縱橫有序。體溫之浮動,其色澤有光;體積之規劃,其疆域微宏有量;體格之所以,其質循成長之經歷有材;體系之分割,其部落交集方位有緣;體制之建構,其開通茅塞有因。

身體的程式,豈獨是演員尊有?只是作為表演者,以身心比劃生命於特設的行動框架,按經驗假設情理的去向,從中發現種種觸發生命行動的力度,體現事件、物件及處境的相容關係,悟道於其中。觀眾的身體,借所觀的「行動體」,匯應自身累進的經驗,從中引申想像,其「動」每與表演者默默同行(或抗衡)。兩者呈現的體法有別,卻朝向相關的國度,細閱生命可能之大小通道。

單憑一二表徵而歸納身體形骸之所以,是「管理主義者」的夢想!奈何表徵的呈現,永不停留於單一層面,它每按經驗與接上碰上或意外遇上的特殊易轉時空,構建出下一回相交的物象,其指向豈能妄下判斷?容納箇中展現的經驗,思量世界與之對流的特殊軌跡,或會略知一二成形之點點所以。但身體的容量,確實張弛於當下宏志厚薄的空間,按閱歷有別的文化疆土馳騁。

平常你我,又願花上多少日子,容讓身心考察生命於行動當中?

平常身體,卻又本來從不平常!奈何世俗每喜談天說地於慣性之間,「小圈子」的「宏念」每早種於人家傳述的語話行間,卻缺少科研探究之心,以身體實踐的細密經歷,考量世界可能轉向的新國度。演員的身體,多是一種「干擾生態」的「有機行動」,借時空移動選擇不同的視點,拓展行動於特設當下的實驗,從中體味身體與環境永恆孕育著的變化本源,覓象於其中。

象(Form),其形永遠行蹤不定。故事的表象,是創作者身體力行間結集事件經驗階段的行動總和,沒始沒終的構連著接上軌跡的世界碎片,閱讀生命於其中。 演員(perFORMer),其象喻於身體行動,按內外乾坤轉動,策「表」其中!

「演」,若「拆」其中:「寅」,文心雕龍謂:「寅虔於神祇,嚴恭於宗廟也。」「寅」於「水」,其「神」自然變幻。 演,練也。按「時辰」「水位」,理人、物、象交疊的百態,運算其所以!

評論身體,豈能割切自身經驗?身體漫遊,需要勇氣、耐性、好奇、韌力和想像;承箇中閱歷,可言處,或許可進入表演浮碼的內層,評踪論說;承物理現象,遊曳其中,或可論之結構,其形乃千重可平衡比證的人間符碼,按節奏素描行動,其「景」可歌可頌可觀可賞之處,實難三言兩語以偏概全!

身體,生命本源的結晶物,某日借太虛能量而成形,按物類離合,自然發展。表演者的身體,循自然物性物象物理,以相應或對應的能量,勾尋特殊的「互動顯象管」,觀平常世界隱蔽的聲音。

觀,象動;意,行其上。

觀,其質難料;評論之間,每按身心的敏感度而規劃出不一樣的「思考框架」。合眼緣者,其「景」何由?由「此」觀之,其「論」何終?評論的「身體」,其「形」多反映著論述者內觀的能量。「身體」的「筋骨」,鮮有「內燃」者,其視界領域有別,唯物論之,其「義」若虛,其「理」難跨境奔馳!

身體的「不同」,是「動」之所以!「不」「同」之間,是萬物運動之始原!其「理」可探可從,可述可表……


瘋子手記/二零零七年八月十一日工作坊的「事後記錄」2

23.8.07

影渡‧36


瘋子影拾/進入身體

19.8.07

影渡‧35


瘋子影拾/發展

17.8.07

影渡‧34


瘋子影拾/與別不同

不同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系文憑學生 梁家雄

在經過第一次演員排練,說實話我的身體感到有一些勞累。那是說排練過程過於苦悶,而弄至我打呵欠。而是我在全身投入以後,我的體力和精力都耗去了大半。那是歸结於我從未受過正式的舞台劇訓練,所以在初次排練時便顯得力不從心。我只是個小小的劇評人,有幸有機會參與熱身,我感到很高興。熱身了一會兒以後,我便發現自己應該只配作一個劇評人,因為我不能夠散發出演員應有的能量。我相信我自己身在其中,我並未能清楚喚發我自己的能量,那是因為我對我自己的認識不足,以致我在劇場裏面的角色是模糊的。我相信演員在劇場中,對自己有自覺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並能當演員。
在排練當中,演員需要嘗試不斷地找尋挖掘和屬於自己的動作。在起始,演員都在探索的過程。慢慢地,我發現演員在摸索的過程中,已經漸漸地找尋到屬於自己的肢體動作。我們每一個人生來都是各有不同,只要看看我們都有着不同掌紋,我們便知道,在這個世界裹,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有着不同的經歷,所以有着不同的個性。明白自己的不同,繼而勇敢去展現出來,這就是表演藝術的可貴之處。

13.8.07

景觀2:三人行

三位演員又走在一起,卻真不知怎地?只為「一台戲」!不美哉?

以「文選」匯集生活的「武功」,用「文明」戲之於方塊空間,自成一閣!(外邊的世界,自有其部署,按流行的「文明」各自表述!)

一串串文字影象,分別溜進眼下的「小舞台」,其「光景」之分寸,隨身體進出散發著的大大小小能量、焦距和方位,規劃著、素描著、檢拾著旅途上發現的文象軌跡,借瞬間眼裡時空,隨情物築起圖象的棚架,觀摩其中……

靜待竄進的究是怎樣的世界?

文選,各異。三者的「特殊」眼界、思理和情懷跳躍,引申出不一樣的動靜。選文之先,按閱歷又湊合出另一番情景。心象和文意,輾轉觸碰著不同人事,離合著迴異的情理,每浮遊於世俗與自身拉扯的判斷中,梳妝著似熟悉的髮飾和面相,尋索著可建築的「獨立符號」……

香港,是「獨立符號」難產之地!

聽文和觀文者,又自有其「彌天界限」,自選(或按「阿公眼界」)著色文字的心肝。觀人家身體和精神起動之間,可有超越了文字的規劃,伸延出有別的佩文詩韻?或是早因人家嘴臉,駢比著「根本」的質變、法變、音變和景深?選譯出的「文章」,其「意」又是哪兒「光影」中飄蕩?其「武」「略」,可有勾尋「彫龍之法」?

文簡,意深。身體的經緯,泉湧文思,寄意撰物。

舞台上「談文論藝」,其「景」飾「觀」乎? (或都是刻意尋索的靈魂粒子,試圖跨越不平衡的國度,擴拓生命轉化的新可能?)

文,可哼可唱可讀可閱可詩可歌可彈可批可判可敘可述可修可飾可味可撰可放可改可封可偏可養可裝可燙可袋可裁可栽可種可吐可瀉可休可覓可動可變可碰可觸可吞可信可騙可取可智可舞可澤可亡可色可光可免可擊可執可攀可長可短可速可緩可允可亂可想可思可寄可閒可整可望可溶可解可構可築可建可集可結可不可可……卻難獨皆因人,才「可」甚麼甚麼?物,由「零」、「整」至「合」,又早先於人已可其不可,其「可」又理于由?

選文,意味著隨遇的景觀,挾特定的人生體驗,敲鑼打鼓,勾音定理……

選意,礙身心早凝固的慾望結構,默默鎖定了疾走的痕跡,等待下一次「意外」的來臨?

選物,卻未看清物之所以!物裡物外,其形按意之所終,借軀體移花接木?

選時,身體的節奏或早背叛了「節令」的「定時鐘」,頓時他方,卻抓不住「良時美景」?

選間,以啟蒙所「在」的方位:相「位」而「動」,其「慟」可變、可弊、可病、可喜、可悲、可評、可命、可失、可敘、可遇、可人、可論、可虛、可實、可可而有為(或無為)之!

可「造」可「選」之間,人與物的偶然湊合,又每翻開「選情」去向。「訂選」之方,唯唯否否間,還看此時此刻此地此仆彼起的遇合,隨匯聚之情理景觀,借文武借景物按察,鍍金鍍銀,磨石磨針!獨某人某刻於某時某地銷聲匿跡開始,當「獨立空間」變成稀有文化景觀,按「回歸」至「過」「渡」的十載光景,其「人」何鑑?其「立」於何之何?

三人行不行,「獨個兒」或早自知其「景」「觀」所安所略!
三人文不文,其「情」也善,靜待「意」之領域作規格重組……
三人,豈只有三?人,奈繁花物盛、志高氣揚之餘,其「三」每有「零」、有「一」、有「六」有「九」類推,其「數」據不已早鋪列於天地海角?

三動三散三靜三思三想,再插入一人的「奇觀謬論」,真可像天女散花,其「象」紛揚!三部曲,卻遇三不管,可真成三不朽?「三仙臺」上的「三合會」論及的「三分法」,其「三」可像「三劍客」,以「三」敵眾乎?其「眾」可有三?及聖父、及聖子、及聖神之名,自說自話其「三生有幸」?管它是三國志三合土三大洋三叉骨三岔口三弦琴三家村三壘手三寸釘三合院,其中自有其「三溫暖」,其「三」象「一」,自「窮」自「變」,自「三」自「四」?三三之嶽,其「三」復三休三生三滅之究竟,可直渾成一體以觀之?

獨看三對眼睛所放的「界線」,其「三」可真有「時」、有「家」、有「象」!

三種景觀如一,其三有生,闖進闖出,閱倫常於腳下,按步月登雲!

景,獨自觀自照。其心獨往處,如有神在,悟天下於斯!其「過」怎問?
(皇后碼頭上空,眼放此地遊過的眾生,遇土而不著地者,其神早給虜走他方?)

觀,難自在者,或早受干擾,寄人籬下,又怎味於行?其「渡」怎量?
(天星碼頭早成「過去新聞」,鐘樓聲杳處,獨計算金銀之機器,盤點他朝可能的「市況」!蘇守忠究是「何許人」?按公告大小事項程序列表了之!)


瘋子手記/二零零七年八月十一日工作坊的「事後記錄」

影渡‧33


瘋子影拾/顯微鏡外

12.8.07

影渡‧32


瘋子影拾/匙

11.8.07

時‧間

時,是「寺」中「日」?或是「日」之「寺」?「寺」之「土」,方「寸」何向?

間,是「門」中「日」?或是「日」之「門」?「門」之「眼」,可成雙成對?

「時」何以「間」?方便斗量行動之方位?其「間」之點滴,可觀之景在乎站立的門檻方向。宇宙長河,其「于」何「由」?其「長」如水之循環變化?于天門養性,其「間」于心、于行、于志!「宇」之「頂」,聊是人之有限眼界,假設無限之「巔」,于人予治乎?「宙」之「蓋」,其「觀」有懷,有德,有行!「蓋」「頂」之外,一片虛空。

「時」,豈止「歲」也?四季之「歙」,恆常物象之所以。時,本空,亦虛亦實;其維度相對緊構其中。「時」之「膜」,是「物理」的懸念,其層若谷。「時」,每愛投影於物象之間,求存其義。奈何,物之粒子,其量有別;相撞之間,其質若輕若重,按「時」按「間」自由整合著、張弛著、爆炸著。你,我,究站在長廊哪方?

「過」之「時」,其「遇」之何?「遇」之「禺」,其「域」怎「向」?
「渡」之「度」,其「水」之何?「度」之「量」,其「里」怎「曰」?

「時」之「過渡」,真可隨沙漏軌跡重構「日寺」的方寸?此「寺」何物?此「日」何間?「身」「心」之「過渡」,其「膜」何以拉張?「膜」之裡外,還看「肌皮」組織之所以!

「間」之「渡過」,可像被「沉默」油「膜」,一概蒙在「鼓」裡?

香港,此「間」其「寺」怎運作?其「時」,「日」向北。「寺」,內藏「經」,可都是人家說話,其「過」怎「渡」?其「度」怎量?

微觀此間身體,翻其「膜」內沉積,細觀其「熵」何以失序。時象的函數,或早寄存細胞之間,支配著「視界」的「船渡」,學習「過關軌將」!心之「國」,其「土」之「熱」,又豈能以偏蓋全,按人間情理解其「能」之所以?當一切解體,其「混亂」豈「熵」可量度之?

時,于我無間。間,于我相依。


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四

10.8.07

影渡‧31


五百回應/尋找足印

入局與出局間的意識遊戲

近日翻開一本叫《象棋開局戰理》的棋書,見開卷如是說:

「一盤棋從紅方先走第一着就展開了戰鬥。在開局階段,首先需要把棋子調動出來並分佈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完成子力的動員部署,為中局奠定基礎。因此雙方鬥爭表現為:爭奪戰略要點,控制要道,威脅對方子力,以掌握棋局的主動權。」

假如以文中所述對「開局」的「兵法」看劇場裏的「佈局」,觀眾似乎難免潛意識產生一種「被動」和「入局」的心態,在沒有「爭奪戰略要點」的「非戰鬥狀態」下,任憑劇場工作者如何「調動棋子」、「拉開戰幔」,滾擦起穿插「棋局」的風沙,教人眼睛黏上早已染色的泥塵微粒,又豈能容忍任何企圖混淆視聽從中作梗的「壞份子」,打破意識壟斷的局面?

劇場的「爭戰」,或許應是一種自我生活意識交媾的「爭戰」!

舞台上的「佈局」,管它是空蕩蕩,或是填塞著思潮雜物,在燈光或音樂或聲浪或投影或「演」員出現底下,「局」的形軌隨「意」展現,觀眾的「開幕」儀式,似在一系列約定俗成的符號中啟動;劇場的思維習慣,每在理所當然的「幕升幕降」背後,各自安然「入局」和「出局」。之間,所有「局中人」按預設或即時陳設的「規條」,「理想地」作其有限度的「安全自我家居重整」,任何「過份超越慾望慣性」的生活版圖,腦電波每因「生產技術出現『非常規』運作」而呈現阻塞,亮起「爭戰的紅燈」!在「幕」裡「幕」外的地圖上,如何尋回可著地的方位、如何掌握「當權者」(劇場策動者)的「層層叠」、如何走出或走入「遊戲」的「佈局」作自主而理性的生活評估,這似乎都是當今香港劇場離不開需要重加考慮的「市場遊戲」或「學院戲劇程式」,各自在預設的假想模式中尋向!在缺乏包容多元文化素質的商業大氣候底,不少劇場工作者(包括筆者在內)唯有自成一國,建立其「戲劇小王國」,以恩賜的「藝術消費」,找尋其「現代理想家居」和「聽教聽話的私生子」?

佈局!畢竟是表演者與觀眾之間「裡外合一」地建構著的幻覺胡同,踏不出圍繞劇場的四幢牆,與世界穿梭對撞?局裏的佈陣,與局外的又幾曾實在的被引申聯想,消費過後,各自走回早預設的枷鎖,一切如常運作?

劇場在社會存在的意義,彷彿是一群專家或顧問敦促下的「文化小吃」,其中可能潛伏的文化啟示,每給流行文化的巨浪淹歿,或是按功利權慾分配下偶爾當上具特色的文化餐飲,借節慶招待夢遊都會的尊貴賓客商賈,完成其特約的「文化使命」!

或許劇場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可將『獵物』懸空示眾」的地方,等待人家澆以火水,或讓人可皆大歡喜建立圍觀事件的空間!劇場工作者的意識每止於「挑撥離間」、「煽風點火」的精神領域,像美國電影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驚慄片中有效剪接煽情的動作,遙控觀眾的視界!昔日曾在世界各地爆發過多次的「獵巫」事件(包括美國於五十年代因恐共產主義滲透而出現的「獵紅事件」Red Hunt、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多年前發生於南斯拉夫的種族清洗等),很容易重複地變相在劇場以不同面貌續掛招牌,以捕獵「文化巫師」為己任,提供可刺激官能的娛樂消費品?當起、承、轉、合本是從自然生態觀察體悟出來的美學觀點,被封閉為必然的戲劇執法論,忘卻其暗伏的千般變奏和本質上的多元性,劇場的模式遂變成一系列僵化的文化行動!一場又一場的「自我搜獵」拼圖,被社會遺忘在某角落,待一日成為「學術研究」的課題,粉飾成為堂煌的「精緻文化」,填補文化名聲上的空虛!

劇場裏的「空蕩」,或許只是試圖假借「虛空」,藉切入的一景一物,重整當下對某特定課題裏滾動摩擦著的思緒……

劇場的確可以是一個「危險的地方」:一個歷史、社會、哲思、倫理、道德等文化爭戰的解剖場!一個表演者與觀眾拉張思潮的「的士夠格」!一個與一切典型文化交戰的對撞機!一個嘗試在眾多社會情景中,勾尋其視聽閱讀的解碼器!一個化解乜乜物物主義的文化練靶場!只是其中一切「戲劇行動」,在可能充斥著弔詭的自主性下,很容易脫離可建構的「社會行動」、「思哲行動」、「科研行動」或「審美行動」,陷入自我預設的「戲劇機制」中,自廢武功!

倘若世界的「佈局」,正被壓縮進可模擬經驗的遊戲機、電腦或電視中,代替真實現身接觸種種的立體空間,「平面化」的虛擬,進駐大腦神經中樞之後,一切生存感知,其意義彷彿變成一系列在試圖自我滿足的經濟體系底强行消費意慾的「文化遊戲機制」,無休止的自我爆破。劇場的「現身說法」,或許仍可讓人偷得一二晴空,在龐大的傳媒網絡中作另類性「尋幽探勝」,借現實與影像交響的神經維度,重構今日劇場可「融資」的「文化脈搏」,找尋可繼續在「社會爭一日長短」的「生存」空間?當劇場背後可塑造的人文世界,墮入另一種「官能符號」或「品味價格」的標籤時,其可認真審視生命的文化動力,將迅速淪入消費風塵,給人家主導其「應有的產品型態」!

走進劇場,怎拋得開「由誰生產文化」的包袱,將「支配」或「被支配」的心放開?倘若能認真打開關懷的門户,尋求在群集中自主的「文化剪動力」,進一步了解身處的社會及文化關係,或許是當前劇場參與者可重新思考的「人生佈局」(也許是「騙局」)!

棋局裡爭戰(或觀戰)的狀態,是劇場中試圖締造、編織、解剖、塗抹、拼合、重整生命及人底社會氣度的法場(或遊戲場),看您我倚傍著一顆怎樣的心,去迎接或遙望爭戰的逐鹿,從中徹悟!(還是另一次找不著去向的終極自娛?)

諷刺的是:當戲劇工作者將焦點聚集在「戲」的「門道」與「劇局」之設計,難免很容易由「自主」掉進「自蠶」的境地,忘記了設局當初原想關注的社會民生或可能的人文課題。愛劇的情意,在自設的「藝術框架」內自轉,藝術的角度亦容易不自覺的收縮,對觀照的人、事與物每因對「劇藝」的陶醉,忘卻曾因生活而有所觸動的源頭,和她可賦予作品的多元思想領域。在過份關顧「設局」的「技巧」,「入局」與「出局」之間流動著種種可能思潮及人文意識,多面臨「打壓」或惨遭「扭曲」的局面,欠缺馳騁的跑道。當原本可靈活多變的劇場「利器」,歸根只局限於「製造戲劇」而「自鍍金身」,丟棄了「戲劇」應生活某種驅策而來的求尋脈搏,劇場裏可解剖種種生活緣起緣滅的來由剎時消聲匿跡。那時候,又是一個怎麼樣意識下的「自作孽」?「局」的形軌,隨意識的流轉散聚,「形」同「虛」設!

按理及此,開放(封閉)劇場起始與延展的「玄機」,在對當下社會備受關注的情境,作「開」「封」的審視。戲劇只是「觀景」的「橋」,如何「搭橋」、「上橋」、「落橋」或「卸橋」,頓成為如何對「關注事件」「出」「入」環觀作當下理性或感性思考,隨前設、中設和後設(或妄想中假設)的聯想脈動,「開放」或「封閉」話題的國度,作即時的審視。

「出局」與「入局」的前後,劇場裡外發生著的事件,各自隨情景和「案發現場」的主客條件繼續延伸,只是劇場「局內」的意識可有自由隨生活涵蓋著的一切可接軌的渠溝連城作冀,進出劇場「局外」的生活思潮,重構自主的生活意識?真是不得而知……

劇場的「功能」,全看你我對生活課題的關注情深,穿梭局裡局外!


何應豐寫於040216/17


過去回應

「演員四」於過去某日如此回應過:

「演員四」憶起自己曾寫過這樣的一篇文字:

《不要老是給觀眾牽著鼻子走》

文: 心山豆

1.
我是一個表演者(Performer),但我不是一個演員(Actor)。這當中有甚麼分別呢?或者說,演員只是表演者的其中一種,而我不屬此類。正如我也不是樂手。那我是怎麼樣的一個表演者呢?如果我把自己的作品歸類為「行為藝術」,英文是 Performance Art或Art Performance,也可以譯作「藝術表演」吧?那麼我就是一個「藝術表演者」(Art Performer)。如果認同「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Art is Life and Life is Art)的話,那麼Art Performer也就是「生活表演者」(Life Performer或Live Performer,又即「生命表演者」、「活表演者」或「即場表演者」)。在眾多「演藝」(Performing Art)裡,演員是必然的表演者,他們因為觀眾而存在。觀眾不在,他們就再沒有作為演員的理由了。樂手和舞者卻不然,當沒有了觀眾,他們依然可以自彈自唱自跳自娛,他們不再是表演者,但他們依然是樂手和舞者。而「觀眾」一但出現,那管你是自娛或未在演出狀態,那都已構成了「表演」!而一個「藝術表演者」,他會完全接受以上這個事實。他的藝術/生活大概就是在一種「表演」與「非表演」之間的狀態下進行著的。無論有沒有觀眾,事情一樣會繼續下去,正如生活一樣得繼續著。觀眾不是他進行「藝術」的理由,但「觀眾」卻是他表演/生活的一部份,隨時都有可能介入(改變)他的整個表演/人生。同時,他也許想改變(解放)「觀眾」。

2.
當同時游走於視藝和戲劇之間,便不難發現,對於處理觀眾,原來是兩種態度。戲劇是直接面對觀眾,觀眾的掌聲也是最直接的回應。所以,大多「戲劇人」在創作過程中對於「觀眾」的存在意識非常強烈,而為了贏得掌聲和票房,觀眾的「喜好」很容易便入主成為創作的指標。戲劇又往往牽涉到一個團隊,而且分工仔細,意念出到來,在群體裡磨合或碰撞也許是件好事,但要說服大家合作,不免又回到「明不明白」的層面上,更加上往往「低估觀眾」,於是作品本身的發揮便很容易受到這種先天性的局限。「好作品」不一定就是大多數觀眾所喜愛的,所以許多畫家死後才得成名。視藝的創作過程以至展出模式都較為「自閉」,由「觀眾」而來的無形壓力相對地較輕。而形式上本身已要求觀眾「主動」(至少你得行埋去自己睇!),除非在旁解說,否則根本就無法「餵飼」觀眾。所以,很少視藝創作是會為了娛樂大眾的。不要老是給觀眾牽著鼻子走! 小說家劉以鬯先生說他寫的小說有兩種,一種是「娛樂他人」(黃色小說,為謀生出賣自己),一種是「娛樂自己」(實驗小說,表達/滿足自己的所思所感)。


字祭C拉符 / 2004年11月16日刊於《成報》〈文化綠洲〉

影渡‧30


瘋子影拾/尋找椅子

9.8.07

景觀

三名「研究員」正在先後透過一部「顯微鏡」觀察一個微生物「樣本」,各自檢拾及記錄「樣本」的可能數據。

一名「觀察員」正在細看眼前「研究員」的「觀物」動靜。

三名「局外人」遠眺全景,試圖從中悟出點點「研究」的端倪。

「研究員」究竟各自在「看」甚麼?他們如何檢拾「觀看樣本」的經驗?如何記錄觀看「樣本」後的「遺念」?如何「進行研究」?其「見」可「真」?其「觀」可「純」?其「動」可每夾雜著「多樣多本」的「奇景」?

「觀察員」不停按「所觀」、「所察」提出問題,其「觀」其「察」似干擾著「研究員」如何「觀察」的情境:你們看見甚麼?是甚麼「樣本」?誰介定「樣本」的標準?怎樣選擇「樣本」?誰主決「樣本」安放的方法和位置?

也許,對「研究員」來說,「樣本」本來便是「有機物」,按特定的情景釋放著物象的訊息……
也許,對「觀察員」來說,「樣本」的「物」之所以,源於「研究員」之所以……
也許,對「局外人」來說,其「局」先行,卻看不見「人」、「物」動靜的本源……

三名「研究員」由陌生到習慣了「觀察」的「方位」,「樣本」亦由「陌生」過渡至「習慣」的「被觀察著」。正當雙方似理所當然的運作著,各自安於「角色」的「特定行動」之際,卻忘記了「顯微鏡」存在的疑團從來未解!

「觀察員」看見「研究員」觀景的特殊意態:其「觀」似「直擊」「樣本」的「深處」!只是三人眼裡的「景深度」不一,引申出不一樣的「活動記錄」。「記錄」亦隨著時間、耐力和眼界的遷移,顯現出似相依相觸的「數據」。奈何「數讀」卻因觀物/觀物者方位及情感焦距的默默自在蠕動,衍生出微妙的演變旅程……

物在動。人在動。時空也在動。其「景」怎不在動?

「顯微鏡」依然在怒吼:我究竟從哪裡來?

「研究員」本來就不停「自我干擾」著「研究」的動靜。「觀察員」本來就倚賴著「不停干擾」去釐清「研究」的「界線」和「底蘊」。「局外人」本來就不在「局外」,其「局」不斷面對著似客觀卻難免主觀自我衍生著的「干擾」,其「形」似有似無,腦海動盪其中。三組人,各自似「獨立」行動於「特殊的構層」,其「觀」卻因「景」、「物」「本質」的「重重疊疊」,默默交感出既相迎亦相拒相衡的微妙意態。

留在地上的汗水、口水也早加入「對話」的行列……

「顯微鏡」唯自我解構其「鏡」之所以,其「顯」的能量方寸,其「微」的切入點子,試圖從中悟出「樣本」與「研究員」以至「觀察員」、「局外人」等「奇觀」之所以!

「時」「間」從沒休止的在說:我從沒捨棄你!只是你對我倆從何著意?

三組人身心裡的「時」「間」情執地和應著:你在說「我」嗎?


瘋子手記/二零零七年八月九日工作坊的「事後記錄」

影渡‧29





瘋子影拾/觸點

8.8.07

影渡‧28


瘋子影拾/流感

6.8.07

影渡‧27


瘋子影拾/某點某刻的不安定


瘋子影拾/某時某點的安份

創作的過渡

兩位「演員」在一張白紙上對話,其他人在靜靜的看,此刻掌著琴音大權的我,還未覺得自己屬於這台「戲」,只管操著音符來表達自己對所見一切的「感覺」,用我熟悉的指頭運動來代替喋喋不休的話語,算不上是「評」,更沒有空間去「論」,當音符漸漸隨著別人的筆桿運動,成了「配」樂,音樂也許已經失去作為音樂的獨特性,誰知在他人眼中,卻都成了這台戲的一部份。在肆無忌憚享受著觀察和抒發的同時,一盞舞台的射燈其實在直照著自己。

舞台元素,也許都應該有它自己的立場。

提醒我作為評論,也該是弄清楚自己要站在一個甚麼位置,當聽說的「塔橋」、「創作的起點」、「評論也是一次創作」,一直都覺得有點迷迷糊糊,然而聽見眾人所言,突然覺得重要的其實是在用自己雙眼雙耳,為身處的社會文化脈絡作出一點整理。而從劇本到排演到演出到觀看到評論,整個過程彷彿都隱含一種傳遞的力量,從每個獨立的個體中體現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從每個也許太自覺的行動裡建構著文化,然而誰知「最後」又會呈現一幅怎樣的情景和圖像?

千言萬語,勝不過一場遊戲,人生這一個無止境的學習過程,又何嘗不是一次又一次在跌跌碰碰裡尋找,然後成為一次又一次創作之間的過渡。

曾可婷 20070806

5.8.07

一紙牽

一張空白的紙,一塊引發心事行動的台階……

兩個人,各執一筆對坐。「對話」的唯一「規條」:按他方在紙上留下的「一筆」繪畫印記作出己方的另「一筆」回應!筆畫的形態、速度、輕重、長短及空間定位,成為「談話」的「內容」。從第一筆開始,或是準備「動筆」那間,世界已彷彿聚焦至眼前僅存的方塊白紙上,靜待人間「起動」!起動前後,玄機處處!

在旁一邊「觀景」、一邊彈琴的,究是何許人?眼前所「觀」,可真成十指運動下的「景音」?其「觀」在人?在紙?在筆?在動?在情?在景?或是在自己的心智版圖上氹氹轉圈?心眼的「手位」和指眼的「心位」可真連接?景,尤變著;情,像漣漪般不定的盪漾。人、物、事的交媾,究在己還是他者的「行動」、「心動」、「意動」或「不動」之間,叫囂著!還未及開始聆聽,或已給腦海中掩映的「歷史觀念」再三襲擊。人未動,心先動;手指,已不能自己的進入常規慣性操練下的「指法運動」……

我們究竟「看」到甚麼?「見」到甚麼?「聽」到甚麼?「感」從何處起?「動」往哪兒溜?「通」,可從何說起?

線,遊曳在一點、一劃、一彈、一伏、一勾、一串、一環、一念、一動、一溜、一坺、一呼、一吸、一拍、一忽、一把、一撇、一剎、一晃、一波、一步、一條、一絲、一分、一刀、一見、一丘、一哄、一味、一口、一唱、一和、一霎、一彎、一息、一瞬、一德、一心、一路、一行、一闋、一門、一道、一貫、一掃、一吹、一己、一概、一擲、一目、一氣、一思、一瀉、一炮、一元、一役、一窩、一張、一弛、一笑、一哭、一塌、一言、一語、一宗、一句、一刻、一脈、一股、一勁、一抹、一揮、一筆、一表、一斑、一併、一般、一拋、一接、一放、一收、一瞥、一發、一方、一圓、一團、一席、一連、一輪、一齒、一縷、一拐、一棍、一扣、一批、一弓、一鼓、一乾、一竿、一軌、一火、一回、一還、一報、一介、一節、一角、一腳、一就、一牽、一領、一箭、一蹶、一炬、一謙、一腔、一淆、一清、一歇、一新、一知、一直、一致、一折、一衝、一錘、一失、一滑、一撞、一則、一交、一珠、一淚、一宿、一鞍、一馬、一再、一棄、一築、一葉、一沽、一釣、一閃、一問、一注、一隅、一望、一緣、一會、一詠、一觴、一變、一頓、一截、一謀、一算、一寄、一割、一據、一旁、一哼、一睹、一窺、一了、一試或及至任何可能建構於一一之間, 在似自主,又非完全自主的領域裡盤旋……

人的心影,盡赤裸狩獵於一片紙張裡外,其「觀」眾眾!


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三

影渡‧26


瘋子影拾/通‧何求

3.8.07

影渡‧24


瘋子影拾/感‧不通


瘋子影拾/感‧不知通不通

1.8.07

感通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系文憑學生 梁家雄

劇場裏需要有感通。我說的感通,並不是什麽神袐的超自然力量,而是舞台和觀眾間的感覺通達交流。也不是感動,不是韓劇的催情淚彈,而是那種,觀眾能夠直接感受到自己是聽眾,和台上的演員是有關係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舞台和電影不死的原因。如果我們只是需要一連串的影像,我們只需要買光碟回家看可以了。但在電影院裹,你會因為左右的觀眾的情绪的變化,而感受到更多。舞台劇更利害,演員直接和觀眾去溝通,去用情绪去影響情绪。他們帶给觀眾的,是一次難忘的旅程。演員是活的,劇本是死的。即使劇本畫了一條龍出來,還需要演員去點睛,所以演員是很重要的。演員需要去參與,需要去投入。演員將他對題材的理解,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觀眾一定會感受到的。
那種表達,那種溝通,並不是在熱鬧繁盛的舞會裏,隨便地寒喧數句,而是在一個夜空下的草地,兩個知心的好友,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内心的感受表達出來。那種亙相交流而來的快慰,真是没有任何東西能夠比擬。人生就如舞台,在不同的階段,同的地方,我們扮演着同的角色。有時候,我們扮演得得心應手,有時候,我們被自己的角色所限制,因而缚手困腳。而舞台這個預設的地方,反而是一
處能夠使我們表達真感情的地方。因為在一切都是虛擬的環境,我們反而不用有什麼顧慮,盡情地去投入角色,利用角色去抒發自己的感受。當演員能夠忘身於舞台裏,將自己感受直接表達出來,那麼觀眾和舞台之間,便有着感通了。

影渡‧23


瘋子影拾/如是觀止